2014/12/29

向上管理 : 不被罵的會議

我曾經和一位個性又直又急的主管共事,在會議上,哪位部門經理的週簡報出了問題,他可是從來不客氣,會直接點出 ; 那陣子有位特別黑的經理,在會後問我「BeN哥~ 為什麼你週報從來都不會被老闆罵?」我回答他「因為老闆已經看第二次了」。


先讓老闆看過預告片

這是一個向上管理的小技巧,會議每週三舉行,要報告過去一週的工作進度及下週規劃,我會在週一的上午和團隊的夥伴們開會,將大家的工作進度匯整成週報的初稿,在當天晚上先轉成 PDF檔 email給老闆 ; 大部份的時候,當天晚上就能收到心直口快的點評「這個專案怎麼這麼慢、那個合作計劃怎麼沒有報,然後那個下月規劃先不要報」,得到這些資訊,簡直就像是在樂透開獎之前知道號碼一樣! 於是就可以很充裕的利用週二的時間調整簡報 (或加緊落後專案的進度),等到報告當天,不只自己心理踏實的多,老闆有時候還會不耐煩的要你報快一點,這不是很多人開會時的夢想嗎 (誤)。








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O51UQlxVyw

老闆可不喜歡驚喜

你的老闆跟女朋友不一樣,他不喜歡100個人助陣的秘密求婚驚喜,大部份的主管們希望能掌握工作進度,員工遇上的困難,而不是到了會議上才來舉手要資源 ; 記得有次某位主管被詢問落後的進度,他告訴老闆說現在想要在會議上跟大家討論,請求協助,老闆理智線斷掉瞬間丟出的話我現在還清楚記得,他說「這個會議沒這麼偉大!」他明確的告訴這位主管,平時就應該跨部門協調,而不是在會議上用所有人的時間,處理你自己的專案。

與這樣的老闆合作,在出差的時候,我回報工作進度的頻率會拉高到另一個層次 ;「老闆,已抵達香港,明日預計 9點進公司,10點和香港區總經理開會,下午....」「老闆,今日完成工作內容....,明日預計...」只差沒有跟老闆說睡前晚安了 ; 幾次之後,老闆告訴我,他相信我 (應該是覺得很煩),我只要在出差結束後,寄一份總結報告給他就好,這時你知道,成就解開了!



團隊夥伴也需要看到 “第二次"

領導就像船長一樣,隨時讓夥伴們知道身在何處,為何而戰是很重要的 ; 在週會議結束後,我通常會將最終版的簡報也讓團隊夥伴看過,讓大家知道「我的主管和老闆說了什麼」和「老闆的反應是什麼」,有助於團隊間的信任建立,以及了解公司的方向和想法,有的時候夾心主管們總埋怨下屬不懂你的壓力,可以試著這麼做,一定會有幫助!

2014/12/25

主管職稱給你的是義務,不是權力




你一定見過那種「以職稱決定對方高度和自己態度」的人,在社交場合交換名片時,看到你的職稱是專員,就隨口聊幾句轉身離開,想去找名片上抬頭是總字輩的人 ; 在公司內部,這類型的人往往仗著自己的職稱高度,就以為自己有相應的能力和權力,但事實上,職稱給你的只有義務 - 領導和輔導的義務。

我認識一位熱血主管,他常常花心思組織內部的教育訓練,示範的都是他數十年來的實務經驗,更常常將網路上不錯的文章轉寄給下屬,希望他們吸收更多的知識 ; 有一次下屬犯了錯,他忍不住唸了幾句「上次寄給你的文章不是有教這件事嗎?」這才發現,根本沒有人在意他的認真,大家只想逃避 ; 我告訴他這個狀況,他一臉無辜說「可是,我都是出於善意啊!」
http://goo.gl/fVkMvD


事實上主管們,特別是新上任的主管們,不要著急於展現能力或教育下屬,想要領導和輔導之前,必需先獲得領導和輔導的權力,他的名字叫「信任」。


「信任」來自於能力的 "信服" 和品格的 "認同"


能力的信服

適當的時候,以力服人是必要的。我有一陣子因為忙碌於不同的專案,一轉間居然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沒有登台講課,那一段期間所有的課程,都交由團隊的其它講師負責,他們的授課能力也隨之大幅提升,而後來開了一堂非我不可的課程,在那之前,其實我花了很多的時間用力的準備著,還好,課程結束下台後,團隊的第一講師跟我說了句「BeN你還是很會上課嘛!」呼~好驚險!


我總是會將團隊夥伴視為能力旗鼓相當的夥伴,不管在什麼領域,他們總有獨到之處會超越你,而主管的職稱,給你的只有要不斷領先,要一直有料分享,才夠格的壓力,只有不斷的向前奔跑,讓下屬看到你也在持續成長,你才有資格要求他們學習。
http://goo.gl/3UX7hD









品格的認同

佳節期間,辛苦的工作之餘,大家總會想請個特休年假出去旅行,放鬆一下自己,我曾見過一位主管,因為臨時的專案,發信取消了下屬已核準的年假申請,而他發信的時間,是他自己特休連假的前一天。

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,明明自己的方法那麼有效,那些知識都經過實務的驗證,為什麼下屬就是不想向你學習,就是不採用呢? 對事不對人是理想上的客觀,人性實際上很難克服「主管每天遲到,在唸你為什麼中午外出用餐晚回辦公室,你心裡完全沒有OS」的狀況,想讓下屬在品格上認同,「以身作則」是最佳方案。

http://goo.gl/9ughC7

我們之前談過許多上行下效的例子,那不僅在工作領域上,生活方面也是。跨年夜要到了,我想很多人會去喝個痛快,瘋狂到半夜,身為主管的你,不妨在這時候跳出來說「明天早班,我來開店吧,你們睡晚一點!」

2014/12/10

專業,就是用對方聽的懂的話,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

很多年前我去了某一間蘋果電腦經銷商做神秘客,很剛好有一對母女來向店員詢問使用上的問題,以下是他們的對話內容 :


媽媽:「您好,我的電腦用蘋果系統開機時,聽音樂有聲音,但切換到 Windows時,就沒有聲音了,該怎麼處理?」
店員:「哦~ 因為 Driver ( *註) 啊!」
媽媽:「那...那該怎麼做呢? (疑惑)」
店員:「很簡單啊,把 Driver install就好了!」
媽媽:「哦哦...」


接著就轉頭準備要離開,我想是因為店員那副「這什麼蠢問題」的態度,讓媽媽覺得自己很像一個笨蛋,所以不想再問下去了,但這時女兒想說這樣問題沒有解決,所以又補了一個問題:


「那我們該怎麼 install呢?」


這個店員更厲害了,他回:

「我們每台 Mac都有 bundle的 system disc,你丟進 cd-rom就會 auto-run了!」


於是乎,兩個人一起轉頭走掉了 ;

在一旁的我立即了解到,這家經銷商的店員專業能力真是沒話講,但實際上卻無法幫助公司太多,因為專業必需要能變成實際的效益才有用 ; 這位店員的問題是他使用了過多的專有名詞,而這些專有名詞,正是這一次顧客服務過程的隱形殺手。


隔行如隔山,過度的專有名詞使用,常常會嚴重影響工作績效、團隊溝通、顧客服務...許多方面,而這恐怖的炸彈,通常有三個特質 :



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出現

每一個行業總是會有自己的行話,在同一個領域待久了,總是會不自覺自己在使用專有名詞 ; 我曾經聽過一間餐廳的客訴案例,在三位客人都點了促銷的豬排套餐之後,點餐人員就直接用對講機跟廚房說「客人三位都是豬」,聽起來雖然有點好笑又無奈,但這不就是內部用語所害的嗎?



你的理解 ≠ 我的理解

因為每一間公司的營運、組織方式都不相同,同樣的職務名稱如 : 整合行銷企劃、專案顧問...等,實際上在做的工作內容可能大不相同 ; 有一次我和某間企業洽談社群行銷合作,和對方職稱為「整合行銷」的人員碰面之後,才發現不是他負責的項目,他說,在他們公司,負責社群的人職稱叫「網路專案企劃」; 就因為每間公司都能發明自己的新名詞,所以沾沾自喜於這些創意之前,也要想一下極有可能造成溝通障礙的風險。



沒有人會告訴你

我喜歡喝星巴克,點完餐後有時店員會跟我說「好的請等一下,我先幫你 “傳杯”」,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人在高雄,以為這是品牌在地化的貼心行為 -「我先幫你 “傳 (台語,意思為 準備) 杯」,後來才發現全國的星巴克都偶有發生,由於工作的領域很在意溝通技巧,所以我就詢問了店員,才了解 “傳杯” 的意思是 “將點好餐的飲料杯子傳給做飲料的店員” 的動作 ; 我想大部份的時候,我們都會因為無傷大雅,選擇不在意而帶過,但就是因為這個 “帶過”,常常讓許多重要的會議或對談,擱淺在無形之中,因為 “我聽不懂,而我也不會告訴你我聽不懂”。


在蘋果零售經銷商任職期間,有時候我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:

客人:「你好,我想買電腦。」

店員:「想買桌機還是筆電?」

客人:「唔...筆電好了。」

店員:「那你要 Pro還是 Air ?」

客人:「啊…唔...Pro好了。」

店員:「那要 Retina的嗎?」

客人:「...........」


最後客人走了,店員還嫌客人不識貨,其實這一切,都是因為 “太專業”所害,切記,真正好的專業,是用對方聽的懂的話,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。


*註 : Driver在電腦的世界是 “驅動程式”的意思,電腦的硬體裝置如印表機,都必需安裝其專屬的驅動程式,才能正常運作 ; 本文中之所以在 Windows系統播音樂沒有聲音,是因為尚未安裝音效卡的 Drive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