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2/05

講者的第二印象 : 台下的技術


我們都知道一位成功的講者在上台之前會做非常多的功課,包含演講對象的調查、投影片的設計、手勢、舞台技巧練習...等等,但江湖上若說有什麼大絕招可以一式毀掉這一切努力,則非 “第二印象” 莫屬,也就是今天想和大家談的「台下的技術」。

一場演講 (或簡報)通常會有三個時候處在 “台下” 的狀態,分別是上台前、休息時、演講後,而我分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狀況 :



上台前別轉珠


我見過一位經驗豐富的講者,做好了事前準備之後,便在聽眾的視線範圍內老神在在,玩起一款熱門的手機遊戲,雖然不知道其它的聽眾的感想是什麼,但我想若是不幸的,在過程中有個什麼閃失,講者又脫口說「不好意思來不及準備」或「不好意思,事前沒有留意到」,大家就很難不在心中 OS : 那剛才怎麼有時間轉珠?


廁所隔牆有耳


有一次參加一個講座前,我在廁所裡處理人生大事,忽然當天的講師也進來了,似乎在電話上和朋友抱怨著「有夠累的,趕快撐完這一場,我要回家去睡了」說實話,我真的很不想意外的聽到他的內心話,因為後來那一場講座,我總覺得講者在台上的熱情有那麼幾分假假的,導致我沒辦法享受在其中。


http://www.dianliwenmi.com/postimg_159243.html

休息時間不是給講者的


長時間的演講或課程,通常會安排休息的時間,學員們會去上廁所、倒水,或是回覆電話...等等,對於講師來說,這當然也是非常珍貴的片刻,但我建議講者們最好不要整個放掉,把自己和學員比照辦理,例如癱在座位上,或是滑起手機,甚至是趴在桌上休息 (我還真的見過),記住在演講期間,你總會是視線的焦點,大家會觀察你,更別說一些好學的聽眾可能會上前來問問題,所以任何可能被視為不專心的行為,都要盡可能的避免 ; 

但請別誤會,我並不是說講者完全不能休息,有些場所會特別幫講者安排休息室,你可以在那樣隱蔽的空間放鬆,如果沒有,也可以選擇到大樓裡的另一個樓層,或是躲進廁所裡面,等到出現在大家面前,就是要精神奕奕的!


第二印象更重要


遇到喜歡的演講,我總會在結束後去和講者致意,我深深的體會到,下台後的表現,比台上的表現重要太多,太多了! 之前的文章我曾經提過一位講者,他是一位品牌創辦人,講座結束後我向前表示有合作的意願時,他頭也沒抬,手一揮指了旁邊的助理,要我去找助理,合作內容是什麼,我們來自什麼單位,他一點也不在乎 ; 不到半年,我聽說該品牌出現經營危機,宣佈了破產,就像你一定聽過有些明星私底下很大牌的八卦,然後社會評價大打折扣的同理可證,我只能說不得不留意小心。

演講結束後可採用一對多 (One-to-many) 的討論方式,減少學員等待的時間。


大排長龍絕非好事


許多餐飲領域的朋友跟我說過,雖然用餐的顧客排到對街去,表示他的東西好吃受歡迎,但他們其實非常擔心影響交通或隔壁店家生意、不捨顧客花上許多時間等待,也會很努力花心思改善接待流程,在意的都是別人的感受 ; 如果你的演講內容跟他們的餐點一樣美味,相信下課後也同樣會被團團包圍,而有些熱情的粉絲可能一不小心,就把你整個霸佔住,這時如何平均分配時間,照顧到每一位等待的學員,就是講者的功課了 ;

兩個方法分享 : 面對眼前滔滔不絕的學員,我會適時的微笑點頭,並把視線帶到後方等待的學員,一方面傳遞出「我知道你在等我」的訊息,同時也暗示前方這位熱情的粉絲 - 後面還有人 ; 如果有人問了一個蠻常見的問題,我會提高音量把問題重複一次,並且透過手勢把大家拉在一起,讓答題變成像小組討論的感覺,這樣就可以同時照顧到所有人了。


這張示意照片圖中其實是我的朋友,但這樣合照的機會可不是天天有的!

所以究竟什麼時候,才是真正的「下台」了呢? 我的答案是「到家之後」,或許聽起來有點誇張,但有一回下課後我搭乘高鐵回家,上車之後才發現,課程學員們的座位就在我的前後左右,對,是學員"們"!


以上經驗分享給所有辛苦的上台者,大家一起努力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