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3/05

講者的陷阱 : 忠實聽眾


我唸高中的時代,個人電腦還不是非常普及,更不要說網際網路這件事,當時應該還很多人搞不懂什麼叫做 “上網” ; 記得新生入學的第一堂電腦課,在擁有 60台電腦的教室裡,指導老師不急不徐的要我們打開 “瀏覽器”,我和身旁的同學們立即陷入恐慌,還來不及舉手發問,老師就說了一句:

「大家都知道厚,這班程度不錯哦,那接下在網址列輸入...」

什麼! 什麼是網址列? 我內心驚呼著,老師您到底是從何判斷我們程度不錯啊? 原來,老師的前方坐了一位家裡有電腦的同學,他在老師的視線範圍一直搗蒜泥。

這個狀況對於從小就很愛面子的我,造成了很大的學習障礙,但沒想到當兵,甚至出了社會以後,類似的情形根本有增無減,這也是我們今天想和在台上的講者分享的 "一個懂,不代表全都懂"


大家都知道


“液態光固化樹酯”,我在某個 3D列印技術的介紹講座時第一次聽到,它是一種 3D列印的材質,我正想多問幾句,前排有幾個學員點了點頭,釋放出 “我聽過” 的訊息,台上的講者就像找到他鄉的故知一樣,手心向上指了點頭的學員說「對,大家都知道,就是 DLP,常見的還有 FDM、FFF、MEM。」當時我的心裡只有一個 OS「原來大家都知道,我是不是跑錯地方了...」,就這樣,因為怕問了遠低於水平的問題,整場講座我大概只聽的懂一半不到的內容。

講者的狀況就是發現有少數人理解,就認為全場的人都能理解,然後開始用行內的專業術語不斷轟炸,對於一個以分享介紹為出發的講座來說,我相信結果一定不太理想。


講座不是同學會


有次我慕名參加一位非常具影響力的前輩的講座,許多前輩的粉絲和朋友也來捧場,分享到某個段落,前輩忽然想不起要舉的例子中的內容,他皺著眉頭,摸了摸鼻頭然後說「へ...Austin,你記不記得 Peter那一次...」還沒等前輩問完,在台下的 Austin就回應「我知道,你說 Peter在 Cloud 9 Cafe那一次嘛!」前輩忽然大笑「對對對! 就是那一次,哈哈哈...」台下似乎有些親友也知道這個事件,也跟著發出了笑聲,前輩如釋重負說「對啦,我剛才要說的就跟那次是一樣的概念」,然後結束這一段的分享。

台下雖有不少粉絲和自己人,但畢竟仍是公開的講座不是同學會,如果舉的例子是那麼私密的事件,卻又不多加說明的話,不只讓其它觀眾學員沒有參與感,還很能理解你想表達的內容。


最恐怖的忠實聽眾


受邀演講或授課前,合作單位通常會有一位負責聯繫,和講者討論相關事項的人員,通常的職稱是學務,到了課程的當天,由於之前的聯繫,通常學務和講者會較為熟悉,也基於禮貌,學務在課堂上總是笑容滿臉,帶頭發問或鼓掌,不管老師說什麼,他總是用力點頭表示認同,遇到這樣的情形,我總是會額外警惕。

雖然對一位講者來說,有人笑、有人點頭或是鼓掌都是非常大的鼓勵,但有一位我很敬重的老闆告訴我,統計學就是要去頭去尾,拿掉那些極端的情況,用中間的那些數據去分析 ; 我想學務這種異常的熱情,就應該要忽略掉,要是因此誤認全場都很熱情,就糗大了。


老實評分表


最後我想分享一個關於課後問卷的觀點,和大部份的講者一樣,課程我們都會請學員填寫意見,通常一定會有一題關於學員對課程是否滿意,我自己採用了五分制,分別代表了 :

5分 : 非常滿意
4分 : 滿意
3分 : 普通
2分 : 有點不滿意
1分 : 非常不滿意

我發覺基於禮貌 (或是懶 XD),很少會有學員給出 4分以下的評價,但經過後續的訪查研究及學員反饋,我們得到了一份新的評分機制,一樣是五分制,我們稱之為 “老實評分表” :

5分 : 讚 or 都填這個免得你們打電話來問東問西
4分 : 大致上都不錯,but (人生最要命的就是這個 but),如果 _______ 會更棒
3分 : 爛透了
2分 : 爛透了
1分 : 爛透了 (你大概有什麼地方得罪了人家)

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,願所有上台的講者都能邁向完全課程 (全部滿分) 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